战国七雄,是战国时期最为强大的七个诸侯国。经过春秋时期的长期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在那个历史时期,周王室的名存实亡和诸侯国的互相攻伐,构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最终,战国七雄的格局形成,它们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赵国、魏国、韩国。而在这些诸侯国中,燕国的崛起故事却常常被人忽视。
在笔者看来,燕国也有其独特的崛起之路。提及燕国的变法,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名将乐毅主导的“乐毅变法”。这场变法发生在燕昭王时期,那时的燕国因为子之之乱和齐国的入侵而陷入危机。燕昭王继位后,励精图治,吸引无数才士前来投奔,其中包括名将乐毅。
乐毅是燕国的杰出英才,他出将入相,不仅执掌燕国兵权,还参与朝政处理。在乐毅的推动下,燕国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变法。这场变法涉及多个方面:针对燕国法度混乱的局面,乐毅协助燕昭王制定律令,为变法的实施提供基础;他严格选拔人才,打破任人唯亲的旧习,选拔优秀的人才到燕国任职;第三,安抚百姓,让他们从战乱中恢复过来;注重训练士兵,打造精锐之师。
在乐毅的治理下,燕国逐渐崛起。由于之前的弱势地位和与其他强国的差距,燕国并没有急于讨伐齐国。燕昭王和乐毅等人为燕国的崛起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使得燕国的国力日渐增强。
公元前286年,齐国的衰落和其他诸侯国的担忧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于是,公元前284年,燕昭王集结五国之力,任命乐毅为上将军攻打齐国。在济西之战中,齐国大军被击败,乐毅率军攻破临淄,占领齐国70多座城池。燕昭王大喜过望,亲自慰劳士兵并封赏乐毅。随着燕昭王的去世和燕惠王的猜忌,乐毅被迫离开燕国投奔赵国。他在燕国的变法成果也因此未能继续维持下去。
尽管乐毅的变法给燕国带来了短暂的辉煌和成功,但任何变革都面临着挑战和不确定性。如同商鞅变法和吴起变法一样,尽管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遭遇了波折。然而正是这些变革者的不懈努力和奉献为战国时期的历史增添了浓厚的色彩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