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知识 >

古代行刑前真能高举圣旨请求刀下留人&rd

大家经常会在古装宫廷剧中看到这样的场景:刑场上,身穿囚衣的囚犯等待着午时的到来,正当刑斩官准备宣布执行死刑时,突然有人骑马赶来,高举圣旨,大声宣告:“刀下留人!”于是,囚犯被及时救下。

历史上的确存在过类似的惊险时刻吗?虽然影视剧为了塑造形象采用了夸张的手法,但在真实的历史中,的确存在过在行刑前突然被赦免的情况。历史上的确有许多名人在行刑前获得赦免,但并非像剧中那样戏剧化。试想,如果当政者能够放下架子,学会宽容和仁慈,许多历史上的名人或许能得以幸存。

比如纣王时期的比干,这位忠诚的国家公仆因纣王的不明智而遭致厄运,被挖心处死。其实,对于这样的忠臣,何不放他一命呢?又如某些精神领袖,他们因遭受陷害而被处死,如果当政者稍有怜才之心,或许就能避免他们的不幸离世。

到了清朝,似乎吸取了前几朝的经验教训,皇帝们开始频繁赦免死刑犯。律学家薛允升曾指出,许多应死之犯在关键时刻得到皇帝的宽恕,得以幸存。在《清史列传》中记载的一个例子中,吏部副理事官彭长庚和一等精骑许尔安因请求恢复多尔衮的爵号和墓地而触犯了皇帝的忌讳,被判处死刑。但在行刑的关键时刻,皇帝改变了主意,饶了二人的性命,改为流放。这种情况在清朝屡见不鲜。

那么,为什么皇帝会判了死刑,却在关键时刻赦免犯人呢?实际上,这是皇帝的一种威慑手段。在清朝,所有被判死刑的犯人必须经过皇帝亲自批准才能执行。这些死刑犯中,有些确实罪大恶极,死有余辜,但有些则不必处死,甚至是被冤枉的。

对于后者,皇帝在复核时往往会询问大臣是否可以从轻处理。大臣们了解实情后,通常会建议赦免。而对于皇帝来说,对于那些并无大恶、威胁不大的犯人,判死刑已经足以起到威慑作用,执行与否并不重要。清朝的刑场上经常会出现皇帝临时下达的赦免命令,只要命令一到,死罪往往就变成流放。

这一做法展现了皇帝的明智。被赦免的犯人从鬼门关逃脱,会感念皇恩浩荡,对皇帝忠心不二。“刀下留人”的潜规则也反映出在古代皇权高于法权的事实,法律主要是为对付臣子和统治百姓而设。这种灵活的司法实践体现了古代皇权的智慧与策略。

下一篇:没有了

去除狐臭方法大全

狐臭怎么解决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