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知识 >

高适为什么要对李林甫感恩戴德?真相是什么

感恩戴德,是很多人心中的疑惑。那么,为何人们会对感恩产生如此深厚的情感呢?让我们一同揭开这个谜团。

据史书记载,天宝八年(749),朝廷下诏开设有道科试。宋州刺史张九皋对高适的才华极为欣赏,极力推荐他进京应试。在此之前,高适已以诗歌闻名,好友颜真卿更是积极为他扬名。终于,五十岁的高适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通过考试,他由一介布衣摇身一变,成为了封丘县尉。这件事却成为了李林甫“轻视文化”的污点之一。

有道科属于制举,是唐朝制度的补充。尽管与正规的科举及第无法相提并论,但它也是唐朝发现人才的重要渠道。高适通过制举获得了县尉的官职,这显然比仅获得出身者要优越得多。

在唐朝,县级政权分为赤、畿、望、紧、上、中、中下、下共七等。封丘县属于紧县,虽然不如赤(京)、畿、望县地位崇高,但在上、中、下县中仍属优越。高适直接由布衣担任封丘县尉,虽不算荣宠,但也不算薄待。相较于其他人,他的命运还算幸运。

初唐诗人王无竞在仪凤二年“初应举及第,解褐授赵州栾城县尉”,栾城只是中县而已;神龙元年,严挺之进士及第后再应制举及第,被授予常州义兴尉,义兴也是紧县;晚唐诗人则在任校书郎后迁转为弘农县尉,弘农也只是紧县。由此可见,紧、上县尉都是两任、三任官的迁转官,而高适此前只是个平民,制举授官就直接担任紧县尉,这无疑是一种特殊待遇。相较于严挺之、李商隐,高适还算是受到优待。

对于初入官场的菜鸟来说,县尉是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员,积累工作经验、熟悉行政业务是必不可少的。没有基层的长期历练,又怎能在更高层次的岗位上做出成绩呢?尽管史家替高适感到委屈,但他自己却是欢喜不已。他留别朋友时作《留别郑三、韦九兼洛下诸公》一诗表达自己的喜悦心情。

在历史上,许多知识分子表面上标榜清高,嘴里说着不为斗米而折腰,实际上却汲汲于富贵、奔竞于权门。高适自然也不能免俗。他的诗中结尾处的“去折腰”,其实是一种矫情和炫耀。如果没有“幸逢明盛多招隐”的机会,高适又怎能“青袍裹身荷圣朝”呢?

真正表达高适心情的,是其在长安授封丘尉时所作的《留上李右相》。这首诗中,高适将李林甫描绘成与历史上贤相傅说、萧何比肩的人物。李林甫任宰相期间正是唐王朝发展到巅峰的时期,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此时的唐玄宗已经变得贪图享乐,将政事全托付给了李林甫。事实证明,李林甫确实有着丰富的任职经历,熟知中枢利弊。在高适的人生中,李林甫无疑是可以左右他命运的关键人物。

高适的成就离不开他的才华和努力,也离不开李林甫的提携和赏识。而这一切,都建立在一个繁荣盛世的基础之上。人们感恩的不仅仅是某个人或某件事,更是这个时代的机遇和恩赐。玄宗对李林甫深信不疑,这为李林甫在担任宰相期间推行经济、法律、军事等各方面的深刻改革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李林甫付出了极大的心血,致力于王朝的各项事务。在他的努力下,王朝国力逐渐壮大,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态势。玄宗曾感慨道:“用人多矣,方获我心。”

从一则关于李林甫的小故事,我们可以窥探出他的真实性格以及他作为宰相的称职程度。

王如泚的老丈人因为某种技艺或才能,深受玄宗的宠信。有一次,他趁玄宗心情好,斗胆请求玄宗赐女婿进士及第。玄宗当时正在兴头上,没有多考虑,便答应了这个并非分内的要求,并交给礼部去办理。

李林甫询问礼部侍郎关于王如泚的文章水平,是否能通过考试。礼部侍郎是个聪明人,他知道既不能违背圣旨,又要如实回答宰相的问话,于是含糊其辞,表示王如泚及第也可,落第也可。

李林甫听出了礼部侍郎的言外之意,立刻奏请玄宗。他表明,科举考试是为了为国家选拔人才,不是儿戏。如果这次为了王如泚而破坏规则,那么如何观察选拔材料?玄宗听了李林甫的话,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只得收回之前的成命。

当消息传来,已经得知玄宗承诺的王如泚在家中大宴宾客、车马盈门、大肆庆祝。这让王如泚陷入茫然和失望。

李林甫为了维护科举的公开公正,不惜得罪玄宗。这一举动展现出了他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的坚定态度。他不仅是一个富有才华的宰相,更是一个有着高尚品德和坚定原则的人。他的改革和坚持为王朝带来了繁荣和稳定,也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敬仰。

去除狐臭方法大全

狐臭怎么解决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