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纸的发明与演进一直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泛起阵阵涟漪。每当提及纸的起源与造纸术的发明者,总会让人想起备受中外人民崇敬和爱戴的蔡伦。历史总是充满了谜团与争议。
近几十年来,我国的一些西汉遗址和墓葬中出土的若干纸状残片引起了广泛关注,引发了学术界对于造纸术起源的热烈讨论。一些人提出疑问,是否真的早在蔡伦之前约200年就有了纸?造纸术是不是蔡伦最早发明的?
日前,敦煌出土的大量古纸为我们揭示了历史的真相。这些古纸的存在,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证明早在西汉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纸。关于蔡伦发明造纸术的说法,主要来源于《后汉书》。随着考古发现的不断增加,学术界对于这一说法提出了质疑。
一些专家认为,出土的西汉古纸年代早于东汉,因此在蔡伦之前中国就有了纸。另一些专家则对这些古墓或遗址的年代以及出土的是不是真正的纸提出质疑。他们认为,虽然西汉时期中国已造出了植物纤维纸,但其质地较粗糙,结构也比较松散,造纸技术仅处于初级阶段。而蔡伦对造纸术进行了重大的革新,才使纸的质量和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发现了西汉时期的古纸,这张古纸的质地平整光滑、薄而软,上面还有用细墨线绘制的山川、河流、道路等图形。经专家考证,其年代比东汉蔡伦造纸早了300多年。这一发现成为当时中国在西汉早期就有优秀纸张的惟一物证。
最近的敦煌悬泉置遗址的考古研究又有重大发现,出土了200多片纸文书残片和麻纸。这些古纸的颜色和质地非常丰富,主要用于书写文件、信件及包裹物品。此次出土的古纸数量之大、品种之繁多、时代跨度之久在中国考古发掘中尚属首次。这些古纸的发现使考古界、造纸界和历史学界众说纷纭。
一些人认为这些新材料并不新鲜,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早在西汉初期,我国已发明了造纸术,并且当时的纸已经可以用于书写文字和绘图。并由此推断蔡伦是造纸术的改造者而非发明者。他扩大了造纸原料的来源,充分利用了树皮、破布、麻头和鱼网这些废弃物品,降低了纸的成本,尤其是用树皮做原浆纸的先声,为造纸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途径。
当我们深入研究古纸时,应明确“纸”的含义。在古代,草纸、羊皮纸和缣帛谓之纸等都可以被称为纸,但只有植物纤维制造的蔡侯纸对世界造纸工业的发展及人类文明的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蔡伦造纸的基本工艺一直沿用至今。
面对近几十年出土的若干西汉古纸残片,中国制浆造纸工业研究所进行了大量的跟踪访问和研究。通过对古纸标本的分析研究,可以了解它经历了什么样的工艺处理。没有经过造纸基本步骤处理的纤维薄片不能称之为我国古代传统概念上的纸。
纸的发明与演进是中华文明的重要里程碑。面对众多的历史遗迹与争议,我们需要深入研究、,以更接近历史的真相。关于纸的历史变迁及其相关的学术争议,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深思。在一座充满积水的墓葬中,竟有物品留存至今,这令人惊讶的同时也不禁让人产生疑惑。多次在非墓葬形式如烽火隧和驿站等地出土的纸状残片,其时间断代存在较大的干扰因素。
特别是在西汉遗址上出土的残片,并不一定是西汉时期的纸。马圈湾和悬泉等地发现的纸张,其原料和制作过程存在多种可能性。一些学者提出质疑,认为许多遗址的干扰因素过大,难以确定其真实年代。而墓葬形式的西汉纸状残片,也存在诸多争议,有的并非真正的古纸。
就在人们争论造纸术的发明是在西汉还是东汉时,一些学者透过古纸研究,开始反思考古学界的一些问题。陈淳教授指出,西汉有纸的问题实际上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既有外因也有内因。外因是社会气氛的偏激,内因则是部分学者学术作风的粗疏和草率。
针对蔡伦是否是造纸术发明人的问题,陕西洋县蔡伦纸文化博物馆的高尚馆长认为,目前尚无法完全证实蔡伦不是我国造纸术发明人。不管蔡伦是受前人启发还是独创,他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都是巨大的。要证实蔡伦与造纸术的关系,需要更多的史实证据。考古工作也可能存在纰漏,要确定文物的年代还需进行细致的考证。
灞桥纸虽曾作为我国最早的纸陈列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但后因缺乏史实依据被撤出。这提醒我们,即使有文物出土,提出观点前也需要进行严谨的论证。对于纸的起源和演变,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争议,需要我们以客观、科学、严谨的态度去面对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