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新闻(记者张素萍)
近日,泉州考古学者刘志成公布了一项重要发现,关于明代锡兰(今斯里兰卡)王子命名的秘密。传统上,我们得知的锡兰王子名字为“昔利把交刺惹”(又作“世利巴交喇惹”),但实际上这只是王子的姓氏。王子的真正名字是亚烈葛佛阴。这一发现源于刘志成对锡兰民俗的深入研究和对历史文献的仔细查阅。
据《明史》记载,锡兰王子在明代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随郑和出使明朝皇帝,因种种原因无法归国,最终定居泉州。他的名字中的第一个字“世”被用作他的姓氏。这一传统被延续至今,泉州女子许世吟娥作为锡兰王子的后裔,吸引了众多关注,斯里兰卡和人民更是亲切地称她为“锡兰公主”。
刘志成表示,这一误解源于古锡兰国的命名习惯:儿子的姓氏来源于父亲的名字,然后再取一个名字作为个人的姓名。这一传统在锡兰国的历史文献和民俗中都有明确的记载。经过深入研究,刘志成最终在《英宗实录》中找到了确凿的证据。据记载,当时锡兰国王是葛力生夏刺昔利把交刺惹,而出使的王子则是亚烈葛佛阴。锡兰王子的全名应该是昔利把交刺惹亚烈葛佛阴。
接下来要讲述的,是一场关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赤壁之战。曹操在统一北方后,开始着手南征荆州(约今湖北、湖南)。与此孙权已从江东出兵攻克夏口(今武汉境),而刘备则在“三顾茅庐”后得到诸葛亮的辅佐,制定了一系列战略。
曹操采用荀?的计谋,率军直出叶县、宛城(今河南南阳),同时派遣轻骑袭襄阳(今属湖北)。在形势急剧变化之下,刘备与诸葛亮等率军仓促南撤,退向战略要地江陵(今属湖北荆沙)。曹操率军逼近荆州腹地,刘备为避免曹军锐气,率军向东靠近孙权。
时曹操已过襄阳,恐刘备先占江陵,亲率精骑追赶刘备并成功将其击败。张飞拆长坂桥,令曹军疑惧,刘备得以脱险。刘备军与关羽船队会合,共同面对曹军的挑战。孙权在面对刘备新败和曹军声威的震慑下,对联刘决策犹豫不决。诸葛亮等人的精辟分析坚定了孙权的抗曹决心。孙刘联军在赤壁展开激战,最终成功抵御了曹军的进攻。这一战役成为三国鼎立局面的转折点。曹操下令将战船相连,采取这一策略旨在削弱风浪的颠簸,便于北方士兵上船并进行训练,静待攻击的最佳时机。而周瑜则针对曹军数量优势,认识到持久对峙对我方不利,决心寻找战机迅速决战。部将黄盖洞察了曹军“连环船”的弱点,提出利用火攻策略,这一建议得到了周瑜的认可。
黄盖巧妙地遣人送去伪降书给曹操,随后带领数十艘船只出发。在最前面的十艘船上,满载浸油的干柴草,以布遮掩,并插上与曹操约定的旗号。在船只后面系上轻快的小艇。他们乘着东南风,驶向乌林。当接近对岸时,曹军戒备松懈,黄盖趁势点燃柴草,各船迅速换乘小艇退走。火船乘风闯入曹军船阵,瞬间燃起熊熊大火,迅速蔓延至岸边营地。联军乘势发起攻击,曹军遭受重创,伤亡惨重。曹操意识到败局已定,下令烧掉剩余船只,带领军队撤退。
联军水陆并进,追击曹军。曹操引领军队离开江岸,取道江陵,经过泥泞的华容道(今潜江南),垫草过骑,侥幸逃脱。曹操留下曹仁守卫江陵,满宠屯驻当阳,自己则返回北方。
周瑜率军与曹仁隔江对峙,并派遣甘宁攻打夷陵(今宜昌境)。曹仁分兵围攻甘宁,周瑜率军救援,大破曹军。随后,周瑜还军渡江驻扎北岸,继续与曹仁对峙。刘备从江陵回师夏口后,逆汉水而上,企图迂回曹仁后方。曹仁自知难以相持,次年被迫撤退。
赤壁之战后,刘备乘胜扩大领土,取得武陵、长沙、桂阳、零陵等四郡,次年更被任命为荆州牧,为他日后进军益州奠定了基础。曹操吸取失败教训,大力发展水军,进控江淮,与孙权形成对峙局面。为了对抗曹操,孙权继续与刘备联盟,并任其在荆州发展。
赤壁之战后,曹魏因损失过大而暂时无力南顾,这为孙刘的发展创造了绝佳机会。刘备不仅巩固了对荆州的占领,还利用这段相对平静的时期攻占了长沙、零陵等四郡,实力大增,为日后攻取西川奠定了基础。此次战役也使曹、刘、孙的实力更加接近,初步形成了天下三分的局势。
以上便是赤壁之战的整个过程及其后的历史走向。想了解更多历史奇闻和故事,请继续关注我们的频道。今日郑和带锡兰王子朝见明朝皇帝的历史事件也引起了广泛关注。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