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皇家对于保卫领导人和重要场所的条例,被称为禁卫制度。在古代,因个人居住与办公之地被视为“禁地”,所以负责警卫的人员被称为“禁卫”,而警卫部队则被称为“禁军”。
随着时代的演变和文化的发展,禁军逐渐成为了直辖属于帝王的亲军,主要负责护卫帝王、皇宫以及首都的警备任务。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禁军也有诸多异名同义的称呼,如亲卫军、近卫军等。在封建时代结束后,这些名称往往成为军事荣誉称号,授予那些建立特殊功绩的部队。值得一提的是,禁军并非简单的“警卫团”,其人数众多,规模庞大,多至可达上百万之众。
回到周朝以前,中央并没有常备的军事力量。若需进行军事活动,大部分军队由贵族号召,主要由平民和奴隶组成。直到周朝,中央才开始设置常备军。
《周礼·夏官·司马》中记载,周天子直辖的武力有六军,被称为天子六师。其余诸侯国则根据国家的大小,拥有一至三军不等的武力。六军的任务是拱卫天子、守备王畿、征伐不臣服的诸侯与蛮夷,其统率将领则由朝廷大臣担任。后世中,“六军”一词也成为禁军的代称。
进入封建社会后,保卫皇帝的警卫人员数量大增,素质也得到极大提高,形成了完整的警卫体系,出现了专门的武装警卫部队。秦代以后,为巩固中央集权,建立了一系列制度,其中禁卫制度便是其中之一。
在皇帝、皇宫、京城的三级保卫体系中,郎官等贴身侍卫部队由郎中令率领守护皇宫殿内,形成皇宫的核心警卫;卫士则由卫尉率领,负责皇宫殿外和宫墙之内的守卫,同时担任宫门守卫,形成第二道防线;中尉率领的禁卫军则负责皇宫之外宫城的警备,形成外围防线。
尽管秦朝拥有如此严密的保卫体系,却是出现纰漏最多的朝代之一。秦宫中发生的多次事件,如荆轲刺秦王、废始皇遗诏、赵高刺杀等,都与御林军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秦二世的死亡也与禁军有关。
可能因吸取了秦二世被禁军杀死的教训,后续朝代在保卫皇帝的制度设计上更为讲究,分工更加明确。西汉时期,就有南军和北军两支武装保卫力量。汉朝初年,设有郎中令、卫尉、中郎等职位,分别负责皇帝的核心警卫、皇宫殿门内外的守卫以及京城治安保卫。
到了汉武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为了确保皇室的安全和出征匈奴的需要,他进一步加强了皇帝的贴身侍卫力量和南军、北军的力量。并多次派禁卫军率师出征塞外,使西汉禁卫军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