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经历了数次巨大的变革。从最初的洋枪队镇压运动开始,人们见识到了铁甲洋炮的威力,同时也意识到了世界的迅速变化。李鸿章对此有着深刻的洞察,他观察到欧洲各国通过南洋、印度进入中国,打破了边界的限制。这种局势的改变之大,前所未有。在他的眼中,“西人专恃其枪炮轮船之精利”,而这正是他们所胜过我们的地方。
面对这种巨大的变革,我们该如何应对呢?一种观点认为,我们应当坚持“中体西用”,通过大办洋务,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洋务运动作为近代化的开端,奠定了工业基础,建立了海军和海防。这一运动旨在用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腐朽的专制统治,存在着局限性。洋务运动的官方买办在腐败的体制上增加了买办利益,从而加重了国家的腐败进程。他们不顾时势,安于现状,愚昧无知,导致了民智不开。
当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发生碰撞时,我们面临的变革之大、错位之大是前所未有的。甲午战争中国的战败,暴露出我们落后的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经济制度和封闭狭隘的封建思想。清廷对日本维新的巨变持有偏见,认为那是改变风俗的荒唐之事。洋务领袖的认识尚且如此,普通权贵、百姓的认识更是可想而知。
进入蒸汽机应用的时代,尽管我们尝试进行一些变革,但仍然存在一些“进化”的误解。例如,“马抬轿子”和“马拉火车”的交通工具的发明,反映出我们对现代科技和变革的误解。甲午战争后,中国彻底战败,马关乞和时,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的对话进一步揭示了两国对变革的不同认识。恩格斯站在人类社会文明演变的历史高度,做出了精辟的判断:“在中国进行的战争给古老的中国以致命的打击。”历史应验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预言。当今时代已进入信息化、大数据时代,我们如何适应时代的变化?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历史课题。在国际竞争的丛林中,我们需要认清国际大趋势,以全球视野进行战略运筹,才能不迷失方向,圆梦中华。这是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进步。然而只有通过变革和适应才能让我们的民族在世界的舞台上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