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味道:文豪背后的仕途波折
苏味道,字守真,乃大文豪的十一世祖,出生于赵州栾城(今河北石家庄市栾城区)。这位才子在高宗年间便以文才闻名,二十岁便进士及第,开启了坎坷的仕途生涯。
早年,苏味道在地方任职时,办事认真,以才气赢得了人们的赞誉。后因其出色的行书才能,被史部侍郎引荐为管记,处理文书工作。苏味道的书法挥笔成章,辞理精密,一时传为佳话。甚至连裴行俭都对其才华欣赏不已,将大女儿嫁给了他。
苏味道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在朝政治变动中,他被任命为凤阁侍郎,位同二品高官,却也卷入了朝廷内的争斗。不久便受到诬告,失去权位,身陷囹圄。当武则天巡视监狱时,看到苏味道憔悴不堪,心生怜悯,遂下令将其释放,并外放任集州刺史。
虽然官职降级,但苏味道仍心满意足,毕竟重获自由,仍是一方大员。不久,他又被召回京城,担任天官侍郎。苏味道觉得自己的才华再次得到女皇的重视,开始努力工作,不久便官复原职,继续担任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朝廷内部的争斗使苏味道的日子并不好过。他因改葬其父、侵毁乡人墓田、役使过度等原因遭到弹劾,被贬为坊州刺史,后又调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等。这些仕途的起伏使苏味道逐渐由当年那位才气逼人的青年变成了一位处事圆滑的老练官员。
面对下级官员的请示,苏味道变得模棱两可,不再轻易表态。他摸棱床棱的习惯动作和口头禅“按你说的办是可以的”,“还是你们自己好好想想”等成了他处世圆滑的象征。他在朝堂的争斗中学会了圆滑处世,这也使他失去了早年的锐气和坚定。
尽管苏味道的仕途充满波折,但他的文才与政绩仍为人们所称赞。他的故事不仅是一段仕途生涯的记录,更是一个文人在权力斗争中的挣扎与成长。他的经历告诉我们,权力与责任并存,而保持本心与坚守原则更为珍贵。 苏味道日复一日地以一贯的方式回应下属,时间久了,他的下属们开始熟悉并模仿他的做法。有时候,他的同僚们聚在一起,甚至会模仿他的腔调和姿态来取乐。于是,他们给他取了一个绰号,叫做“模棱手”,也有人称他为“苏模棱”。这一切的源头,便是“模棱两可”。
这一称号的出现,或许让苏味道感到有些无奈。后来,他的老友将这一现象告诉他,而苏味道并未因此生气。他只是深深地叹了口气,道出了他的处世哲学:“我不希望自己的处事决断过于明确,因为一旦出错,便会招致责难。我选择模棱两可,保持中立,以避免可能的风险。”
尽管苏味道秉持着这种“模棱两可”的处世态度,但在公元705年,他因依附于武则天的宠臣兄弟,在唐中宗复位后,从宰相之位被贬至眉州刺史。他在任上离世,一生功过是非留给后人评说。
苏味道育有四子,其中老大、老三、老四均继承了父亲步入仕途。最引人注目的却是他的次子苏份。苏味道去世后,苏份在眉山县(今四川眉山市东坡区)安家落户,娶妻生子,成为当地望族。
北宋时期,苏份的第九代子孙中出现了杰出的人物——苏洵的二儿子便是大文豪苏轼。他的三儿子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物。这两位才子与其父一同构成了名震天下的苏家三父子。他们的才华与努力,为后世树立了榜样,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苏家三父子”,他们的传奇故事至今仍在被人们传颂。
苏味道的一生虽有其独特的处世智慧,但他的故事不仅仅关于个人的成败得失。更是一个关于家族兴衰、文化传承的生动故事。从苏味道到他的儿子们,再到苏轼兄弟,他们的故事展现了家族的力量和文化的传承。这样的故事既引人入胜又富有深意,值得我们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