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这一观点最早源于明末欧阳直公的《蜀警录》。这句话虽然是对明末农民军领袖在四川的动荡局面而发,但也被后世统治者视为治国的重要参考。
那么,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要理解它,首先得明确“蜀”的概念。这里的“蜀”,并非仅指现代的四川,而是包括西蜀、巴东乃至汉中。所谓的“乱”,对于统治者而言,是指对能形成相对成熟运作的政权形态的真正威胁,而并非指流窜式的缺乏统一性的起义。
历史长河中,确实有许多实例可以印证这一观点。例如,在东汉末年,刘焉为避世乱而自请益州牧,后以米贼作乱阻断交通为由中断与中央的联系,呈现出半独立状态,甚至私做舆车千余欲称帝,成为最早的一批割据势力。而在西晋末年,虽然有其他地区的动乱,但率先割据称帝的却是在蜀地自立的成汉政权。这些都是对“天下未乱蜀先乱”的印证。
至于“天下已治蜀后治”,从历史上看,也有很多例子。例如,光武帝平定中原后得陇望蜀,最终消灭公孙述政权实现统一。同样,在南方歼灭陈友谅与张士诚后,朱元璋命北伐,攻克元都,夺取中原,而后才平定四川大夏政权,基本完成全国统一。甚至在新中国建立后,也是平定了大西南,才使政权在大陆彻底失去威胁。
不应忽视的是,四川在历史上也长期扮演着战略后方与临时避难地的角色。从秦国的伐蜀之战到诸葛亮的北伐中原,再到抗日战争时期四川为全民族抗战提供的巨大物资保障和出川抗日的川军子弟,无不体现出四川的特殊地位。至于历史上那些率先造反推翻王朝统治的“首义”,则无一发生在四川。“天下未乱蜀先乱”这一说法并不能完全站住脚跟,而“天下已治蜀后治”则基本得以映证。
无论如何,蜀地的特殊地位是毫无疑问的。巴蜀之地拥有四塞之地的天府之国,是帝业的重要基地。这里自古多人才,从诸葛亮到郭沫若都是蜀地之子。而且蜀地百姓的战斗能力极强,以致当年蒙古攻打四川久攻不下。在新中国,以朱德、刘伯承为代表的出身蜀地的一批优秀将帅更是堪称中流砥柱。
“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无论对错,都验证了蜀地在统治者心中的重要位置。武侯祠的“攻心联”下句“不审时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至今仍然值得我们深思。治理蜀地,需要深思熟虑,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