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冬节晡”和搓丸仔的传统源远流长,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乡土情感。在龙高一带,冬节搓丸的特色是番薯丸,与城区的习俗有着别样的风情。
冬至前夜,家家户户沉浸在浓厚的节日气氛中。厅堂上或厨房里,红烛高燃,灯光璀璨。桌上摆放着硕大的福橘,中间插上“孩儿母”,头上饰有纸花的“三春”,寓意着寿比南山、福寿双全。箸子十双,有的用红纸条扎起,象征着家族兴旺、人丁繁荣。而分列两旁的红烛,有的插在福橘上,有的则插在专用烛台上,更增添了节日的喜庆和祥和。
在这欢乐的氛围中,全家人洗净手面,围坐在大簸箕前,开始搓制番薯丸。这是家庭团聚的时刻,也是传递亲情和祝福的时刻。大人们边搓丸边叙说家常,孩子们则欢快地参与其中,发挥想象力,用番薯丸捏出各种形状,寓含着吉祥的寓意。
除了传统的番薯丸,家庭主妇们还会精心准备一些特别的馅料,使得冬节丸更加美味可口。包番薯丸是一项细致的工艺,但在节日的特殊氛围下,即使有人包得不太专业,也不会被过分挑剔。相反,家庭主妇们会及时予以纠正,保持传统工艺的精髓。
除了食用之外,番薯丸还被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大人们可以捏元宝、聚宝盆,孩子们则可以发挥想象力,捏出小狗、小猪、龟、鱼等各种形状,寓意着财源广进、六畜兴旺、年年有余等美好的愿景。
冬节期间,家庭主妇们还会在灶公前摆放长明灯、丸子、福橘等,以示对灶神的敬意,祈求更多的福分。夜晚最长,孩子们最期待的就是能吃上美味的“冬节丸”。而到了次日早晨,家庭主妇们会像过大年一样起个大早,煮熟“冬节丸”,让全家人共享这份美好的节日早餐。
东瀚镇个别村落还流传着独特的习俗,他们将捏成的“喜鹊丸”丢到屋顶,用以饲养喜鹊,寓意着喜报不断、五福临门。这一习俗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这个充满温馨和祥和的节日里,福清人民用搓丸仔的方式传承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凝聚着家族的亲情和祝福。这种传统习俗不仅让人们感受到节日的喜庆和祥和,也让人们更加珍视和传承着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