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将深入诗歌创作中如何使用“赋比兴”这一艺术手法,以期为热爱诗歌创作的你提供启示和帮助。
关于“赋比兴”的概念,它在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赋”是陈述铺陈,直接展现事物的状态和情感;“比”则是通过类比,以物喻情,含蓄表达;“兴”则是借助外在环境或事物引发情感,具有启发性和象征性。
让我们看看“赋”的运用。在诗歌中,赋的修辞方式可以直观呈现诗人情感与场景,让读者一目了然。例如杜甫的《北征》一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旅途中的所见所思,直接表达了其内心的复杂情感。又如北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这首词以赋的手法刻画了情人离别的场景,抒发了离情别绪。诗经中的《葛覃》也是典型的赋法诗歌,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引导出人事,体现了浓厚的自然情感。
接下来是“比”的运用。在诗歌中,“比”是一种委婉的表达方式,通过类比来传达情感或观点。例如《诗经·喻老》中的“一鸣惊人”的故事,就是通过比喻来劝谏君主。在诗歌创作中,“比”的使用更为广泛,如唐诗人张籍的《近试上张籍水部》,诗人把自己比作新媳妇,委婉询问自己的诗是否达标。诗歌中的比喻可以分为明喻、隐喻和借喻三大类。秦观的“飞红万点愁如海”即是明喻,通过直观的比喻来表达情感。
我们来“兴”的运用。“兴”是借助外在环境或事物来引发情感,具有启发性和象征性。在诗歌中,“兴”常常通过描写景物来引导出主题或情感。例如《葛覃》开头描写葛藤蔓延的景象,借此引出后面的内容。这种手法使得诗歌更加含蓄、富有韵味。
叶嘉莹先生曾深入剖析“兴”的内涵,她认为,物的触引在先,心的感发在后。让我们以《关雎》为例。
关关和鸣的雎鸠,在清澈的河洲上婉转啼鸣。姿态窈窕的女子,情感由此引发。前两句以雎鸠起兴,后两句则直接描绘人的情感,这种表现手法便是“赋”。
再来看“比”,这是心中先有所悟,然后找了一个景物去表达内心的情感,是一种主观理性的安排。好比《硕鼠》中的句子:“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作者用硕大的老鼠来比喻贪婪的人,形象生动。
关于“赋比兴”的创作技巧,前人有过这样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在诗词中,“兴”的使用十分普遍。比如柳永的《雨霖铃》,其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些景物的描述既是赋,也是兴。这种景物的刻画,在全篇中起到了兴的作用,像杜甫的《吹笛》,前六句都是铺垫,最后两句点出“故园之愁”的主题。前六句看似只是景物的描述,实际上也起到了兴的效果。
从岳飞的《满江红·写怀》和《小重山》这两首词中,我们可以看到赋比兴的不同运用。《满江红·写怀》整首词用赋体,直抒胸臆,高昂激烈;而《小重山》则运用比兴之法,内心的郁闷委婉道出,愁肠百转,含蓄委婉。
在诗歌中,赋、比、兴是最重要的修辞方法。赋要刻画生动,比要主体和喻体恰当,兴要符合通篇的情感色彩。对于景物的描写,常见的是赋与兴的运用,这种景物描述往往起到兴的作用。比和兴中,客观感受是兴,主观安排是比。巧妙运用比兴,可以使诗词作品更加含蓄蕴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