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匈奴文化,“父妻子继,兄死娶嫂”的习俗之谜
学习方法网带您领略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匈奴的“父妻子继,兄死娶嫂”习俗。让我们共同揭开这一神秘面纱,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说到匈奴,这个民族的文化习俗与中原地区截然不同。其中有一种习俗让我们感到困惑,甚至觉得恐怖——“父妻子继,兄死娶嫂”。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围绕这个问题展开分析。
这一习俗起源于匈奴族部落的族外婚时期,具体表现为“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这种习俗无疑给匈奴妇女带来了极大的身心伤害,使得道德观念在氏族中难以扎根生长,从而产生了许多不良后果。
匈奴是一个逐水而居的民族,生存区域不稳定,草原上的生存条件十分艰苦。为了繁衍子嗣,女人成为重要的资源。由于草原上各部落之间征战不休,男子早亡的情况非常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一旦谁家男子英年早逝,他辛苦娶来的妻子就会被自己的儿子或者兄弟接纳。这种习俗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对于家庭而言,既省去了开销,又确保了家族的延续。而对于爱情,他们并没有过多的考虑。
人类社会往往是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后,才会追求礼仪、荣辱等精神层面的东西。在饥寒交迫的状态下,人们很难顾及脸面和体面。只有吃饱穿暖后,才会懂得礼仪和讲究文明道德。匈奴人之所以认为这种习俗顺理成章,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水平和环境所迫。在原始部落时期,生活在苍茫的大草原上,娶一个老婆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对于一般贫困人家而言是遥不可及的。他们往往会竭尽全力娶一个女子以延续后代,而这女子便成为家庭的私有财产,主要职责是生育子女,延续家族血脉。
在辽阔的草原上,有些强悍的男子如果没有自己的子女,还会到别的部落里去抢亲。这时,有生育能力的女人显得异常珍贵。这种借腹生子的做法虽然显得野蛮,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却是为了繁衍后代而不得不采取的办法。
匈奴人没有受到中原儒家文化的熏陶,对于礼仪廉耻和人伦道德观念并不十分看重。尽管他们有近亲不能结婚的规定,如同个氏族的男女不得通婚,亲生母子不得通婚等等,但这些规定并非出于文明考量,而是为了避免生出有缺陷的孩子。对于这些事情,我们要理性看待,理解其背后的文化逻辑和历史背景。